炎炎夏日来临
除了提防中暑
还有一种疾病也在悄然高发——肾结石
近日
福州59岁的王阿姨(化名)
万万没想到
就因小小的一颗“石头”
让她痛到直打滚
甚至险些丧命……
尿液突然变茶色女子因一颗“石头”险丧命
“现在想起来还后怕,差一点就见不到家人了。”
躺在病床上的王阿姨回忆起前段时间的经历,仍心有余悸。
7月1日早上,王阿姨如厕时发现尿液像茶叶水一样浓稠,但当时没当回事。过了两天,王阿姨左下腹突然剧痛,吃不下饭还开始呕吐,当地医院B超检查发现,她的左侧输尿管有颗不大的结石,医生便开了三周的药让王阿姨回家观察。
可谁也没想到,当天晚上,王阿姨就开始发高烧,体温飙到38.7℃,还一个劲儿打冷战,连端碗的力气都没有了。
第二天一早,在女儿的坚持下,王阿姨赶紧赶到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泌尿外科。接诊的杨泽松主任医师一看,情况危急:除了输尿管里的结石,她的左肾明显积水,血压和血氧饱和度还在一个劲儿往下掉。
(图片来源于豆包AI)
杨泽松团队很快找出了问题所在:输尿管里的结石堵住了尿液排出的通道,上游的肾脏因此积了水,肾内压力突然升高,导致尿液里的细菌趁机钻进了血液,引发了“尿源性脓毒血症”,甚至出现了休克。
“再晚半天,后果真的不堪设想。”杨泽松表示,脓毒血症进展快,治疗棘手,如果在起病后的“黄金六小时”没有得到有效的救治,可能会危及生命。
情况紧急,杨泽松立刻采取措施降低肾内压力,同时,配合强力的抗感染治疗和支持治疗。两天后,王阿姨的情况终于稳定下来,转危为安。
目前,王阿姨还在住院观察,等病情彻底稳定后,再处理那颗“惹祸”的结石。
夏季是泌尿系结石高发期
其实,王阿姨的经历并非个例。每到夏天,泌尿系结石就进入了高发期。
“每年6到10月,我们科结石专业组的接诊量会比平时翻升2-3倍。”杨泽松介绍,除了反复发作的老患者,也有不少是第一次发病的新患者,他们大多捂着腰,脸上写满痛苦,“结石的疼痛级别和女性生孩子的疼痛一致。”
杨泽松介绍,50%的结石病人在5年内都会复发,因此现在医院更注重术后的综合管理,无论是否患过结石疾病,改变生活习惯才是最重要的预防方法。
他表示,夏季肾结石高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其中高温是关键原因之一。
在相对高温和低湿的环境中,人体会通过排汗损失大量水分,进而处于脱水状态,这会使尿液浓缩,导致尿液中的钙、草酸盐等有机物容易析出,形成结石的前身——微小晶体。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常忽略饮水,夏季不及时补水会显著增加结石风险。
不良饮食习惯是诱发肾结石的重要因素。偏好烧烤、冷饮等高盐、高动物蛋白及高糖食物,会导致尿液中钙离子等结石形成因子的浓度升高。
夏天,人们的运动量往往会增加。适量运动虽能促进小结石排出,但大于4毫米的结石可能会因运动诱发输尿管痉挛,导致患者出现剧烈疼痛促使就医。
杨泽松提醒,流行病学资料显示,福建为泌尿结石疾病的高发地区,这与地理环境和饮食习惯有关,比如常吃海鲜容易形成尿酸结石。
夏季如何预防肾结石?
夏季肾结石高发,但做好预防能有效降低风险。
(1)增加饮水量以稀释尿液,保证尿量充足。建议日饮水量2000ml-3000ml,且白开水最佳。
(2)调整饮食结构,增加预防性营养素摄入,如增加水果、蔬菜的摄入,降低尿中的草酸及尿酸水平,而富含柠檬酸的食物可抑制草酸钙晶体的形成,从而预防泌尿系结石。
(3)适度运动,促进小结石排出。
(4)避免高温干燥环境作业。
(5)如果出现腰腹痛、血尿等疑似乎泌尿系结石的症状,请及时就医。
(6)建议每年进行1次尿常规检查及泌尿系统彩超检查。
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:朱晓洁
配资公司官网首页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